未來幾天北方仍有沙塵困擾,三北防護林還管用嗎?
轉載
163k.com于 2023/04/13 17:04:43 發布
IP屬地:未知
來源:
作者:
129 閱讀
0 評論
0 點贊
內蒙古中部部分地區最低能見度不足50米;北京10日夜間升級發布大風黃色預警信號與沙塵暴黃色預警信號;黑龍江哈爾濱主城區能見度小于1000米……9日開始的沙塵天氣已經影響我國多個省份。中央氣象臺11日18時繼續發布沙塵暴藍色預警。
4月11日拍攝的北京市海淀區聯想橋。當日,北京出現沙塵天氣。新華社記者任超 攝
此次沙塵天氣是我國今年以來發生的第8次大范圍沙塵天氣過程,也是3月份以來的第5次,達到了沙塵暴級別,為今年第2次沙塵暴過程。今年以來的沙塵天氣中,3月19日至24日的沙塵過程強度最強、影響范圍最廣,達強沙塵暴級別。我國沙塵是否進入了新的活躍周期?沙塵天氣能否根治?三北防護林還能擋住沙塵暴嗎?多位專家就相關問題進行解讀。
本文綜合自微信公眾號“新華視點”(記者 | 高敬 嚴賦憬)、微信公眾號“北京日報”(記者 | 駱倩雯)、中國天氣網、@北京環境監測,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。
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,4月9日以來,新疆南部及東部、內蒙古中部和西部、甘肅中西部、寧夏、陜西中北部、山西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、山東北部、河南北部、吉林中部、遼寧中北部等地先后出現沙塵天氣,其中內蒙古呼和浩特、巴彥淖爾、阿拉善和山西大同、北京等地出現沙塵暴,內蒙古錫林郭勒、包頭、烏蘭察布和河北張家口等局地出現強沙塵暴。
此次沙塵天氣過程,北方多地PM10峰值濃度超過2000微克/立方米。11日,隨著冷空氣東移南下,沙塵天氣繼續向南推進。環境監測顯示,河南南部、山東南部等地PM10濃度超過500微克/立方米。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桂海林介紹,本次沙塵天氣在11日夜間到12日白天逐漸趨于減弱。12日受到偏南氣流的影響,可能在河南、河北等區域出現沙塵回流,但影響時段比較有限。桂海林說,13日至16日,西北地區和華北等地仍多沙塵天氣,其中13日夜間至14日,沙塵天氣可能再次影響到京津冀等地,需要繼續關注。據專家介紹,此次沙塵天氣的主要成因有:一是我國冷空氣活動仍處在活躍期,蒙古氣旋和地面冷鋒產生的風力較大,為沙塵天氣發生提供了動力條件;二是前期氣溫回升較快,不穩定的空氣狀態為起沙提供了熱力條件;三是前期蒙古國和我國沙塵源區降水偏少,土壤墑情偏差,加之目前植被尚未返青,地表裸露,不利于抑制沙塵天氣發生。
桂海林分析指出,此次沙塵天氣過程起源于蒙古國與我國內蒙古中西部,蒙古國南部的沙塵在途經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時,沿途沙塵得到補充,強度會進一步增強。氣象專家提醒,沙塵天氣來襲,一些心血管病患者或者過敏體質人群應該盡量減少外出,出門時應做好防護措施,以免沙塵對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損傷。同時,相關地方要做好防風防沙準備,及時關閉門窗;注意做好精密儀器的密封工作。受大風等因素影響,內蒙古東部、河北北部、北京北部、黑龍江中部、吉林中部、遼寧北部等地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較高,建議各地強化野外火源管理,做好火災風險隱患點的排查整治。桂海林還提示,沙塵通常伴隨大風天氣,一些地方需要格外注意室外搭建物或者廣告牌等加固,戶外高空作業的人群要停止作業或加強安全防護。過往行人要注意高空墜物。此外,沙塵會讓土地風蝕沙化,要加強對農田土地的保護。桂海林表示,看待這個問題,可能要從更大的一個時間尺度去看。實際上,從2000年以來,我國大范圍的沙塵暴次數是呈現出減少趨勢的,但從近些年來看,有部分年段的沙塵次數比常年同期略偏多。“不過,沙塵發生和很多因素有關系,比如地表的植被、積雪、氣溫、降水以及天氣系統的強度等”,桂海林說,天氣系統的發生具有年際變化特點,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并不意味著我國進入了新的沙塵活躍周期。數據統計顯示,常年4月正是我國沙塵天氣最為頻繁的時段,平均可達4.5次。
中國天氣網統計了2000年至2019年歷史數據,發現我國沙塵天氣過程在一年中一般首次出現在2月(常年平均日期為2月16日),3月至5月進入高發期。從我國2000年至2019年各月沙塵天氣過程的分布情況來看,3月至5月的沙塵過程能占到全年的80%,4月份沙塵天氣最為頻繁,常年平均達到4.5次,3月和5月不相上下,分別為3.4次和3.1次。4月不僅是沙塵過程最頻繁的時候,強度往往也最強,常年4月的沙塵天氣過程,有58.9%達沙塵暴及以上級別,3月和5月分別有48.5%和45.9%達到沙塵暴及以上級別。“這條藍色的曲線記錄了2000年至2022年北京沙塵天氣空氣質量變化情況,從數據和走向上看,這23年間沙塵對北京影響的程度總體趨于減小,近兩年有所反彈?!北本┦猩鷳B環境監測中心首席預報員、高級工程師邱啟鴻介紹。邱啟鴻表示,近20年來北京市的沙塵天氣及其影響趨于減少,并且北京沙塵天氣主要是外來沙塵傳輸引起的。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比較,2001年前后,監測到沙塵對PM10年均濃度的影響為10%左右,隨后波動下降,到2013年僅為2%;2013年-2020年監測到沙塵對PM10年均濃度的影響為2-8%,較為穩定,但近兩年出現反彈,2021年沙塵貢獻15微克/立方米,占PM10年均濃度的22%。桂海林表示,關于根治沙塵天氣這個問題,實際上應該關注一下國家對沙塵的治理,對于一些本來就降水稀少的氣候區,現在防沙治沙采取的是科學態度,也就是對這些地區宜沙則沙,主要是防止它的沙地擴大化。也就是說,在降水稀少的氣候區,不利于植被生長,配上大風氣旋等一些特殊的天氣系統,沙塵出現是一個必然的天氣現象。因為沙塵天氣除了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之外,實際上對于整個全球的生態系統,還是會存在一些有利的地方,“因此不存在需要根治一說”。
桂海林表示,實際上,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對抑制沙塵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從近些年的監測來看,沙源地起沙的概率已經大大降低了。但由于有時候天氣系統發生的位置和境外的一些沙源地配合,在這種適合的條件下,還是會發生跨國際的一些大的沙塵現象,“沙塵頻發的時候,并不能否認我國生態防護林的作用。”桂海林說。
近年來,我國在生態治理方面,像三北防護林、京津冀防沙工程等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。但沙塵暴實際上是一個國際化的現象,它不僅僅需要我國的治理,還需要國際合作。不僅我國有沙源地,中亞地區的烏茲別克斯坦、哈薩克斯坦,還有蒙古國南部的戈壁沙漠,都是大范圍分布的。所以如果說要有效地治理沙塵,除了我國采取的措施外,還必須和周邊的國家進行國際合作,共同加強生態文明治理,“單憑我國的治理,作用可能還是不夠的?!?/section>